青春不再沉重

2012-05-24 13:59:51 0  category: 社会tag: 中国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轻柔的吉他办这校园民谣的歌声,代表了我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许大学曾经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最值得追念的记忆。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充满青春和梦想的大学生活,已经在严峻的现实中渐行渐远。

不是我们不想学习

2008年1月4日晚上,中国某重点大学教授杨某在为学生们讲课。和往常一样,教室里面人很少,因为这不过是一堂选修课,而且很多人都以及国内在今天课前教上了期末论文。

突然,杨某开始责骂没有到场的学生,并要求计考勤,声称今天没有到场的学生考核都不能通过。很快有二三十名学生闻讯赶来,但杨某并没有让他们进来。一名男生怒而踢门,杨某开门骂道:“是谁踢的门,给我站出来,扰乱课堂,混蛋,畜生!给我站出来,属老鼠的啊!”

接着他关上门,开始教育学生。突然一名女生背起书包,站起身来准备出门。杨某生气地问道:“我还没有讲完呢,你干嘛去?”女生回应道:“老师,上课讲这些你不觉得无聊吗?”

女生执意要离开,杨某不让。并上前抓住该女生的书包,两个人开始扭打,女生还踢了杨某几脚。最后,这名女生被保卫处的人带走了。

此事一经披露,网上各方评论如潮。在谴责完学生的无礼之后,很多人的笔锋直指高校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很多学生在网上力挺那位女生,认为她讲出了现在大学里面的实情。“有的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听那样的课实在是一种折磨。”即将毕业的任明说起他上过的一堂课,他整堂课都在看小说。看小说之前,黑板上是5个字,看过小说睡了一觉之后,黑板上还是5个字。用他的话形容,老师讲课味同嚼蜡,学生听课呆若木鸡。

逃课就成了学生们对这种授课方式的消极抵抗。很多学生戏言大学课程分为两种:“选逃课”和“必逃课”。期末的时候利用考试前的最后几天临时抱佛脚,也成为高校里最长剑的景观。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难说会有什么收获,讲诶国事老师费力不讨好,而学生一毕业就把死记硬背的知识还给了老师。大学几年里学生的个人能力没有提高,缺乏实践精神,浪费了大好时光从而一无所获。

因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满,高校中已经悄然刮起了“退学风”。2005年,中国某重点大学博士生王某写下了近万字的退学申请。他提出的退学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认同学校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二是不愿充当导师挣钱的工具。一个网名叫“任天寂”的学生,在黑龙江某高校读大三时退学。他在网上写下了《中国教育万言书》,他认为,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学校问题,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对于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不满,成为主动退学学生最主要的原因。

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已成为现在大学教育中最受人诟病的问题,而从大学的源头考察,知识传授从来就不是大学最主要的功能。英国教育家纽曼在他着名的《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年轻人凭借自身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心、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的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这才是大学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传播知识在现在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在当代,知识和信息可以在网上或者其他方便的途径中获取,但大学以直接的人与人,知识分子、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具有活力的文化交流,这不仅是互联网不能取代的,而且它还会成为互联网所以来的文化中心。

而我们的大学,正式在排的满满的课程表中失去了教育的灵魂,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中,失去了思维的能力和乐趣。

再多知识也不能挽救的失败

19岁的四川大学生小陈从四川赶到长春,想和女友一起过个浪漫的春节。小陈在除夕夜赶到长春,结果迷了路,由于人生地不熟,又联系不上女朋友,他就跪在路边失声痛哭。

这场闹剧最后以民警过问、帮助小陈寻找到他女友收场。其间,由于小陈说不出女友地址,民警有些为难,然后小陈又开始痛哭,民警们不得不唱歌来哄他。

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飞机上,两名女性乘客由于一点小摩擦破口大骂。离奇的是,这两位“高素质” 的吵架者先后用汉语、英语、日语和法语互相辱骂。这场别开生面、具备国际特色的吵架一度引来众人围观,导致小小的混乱。

两则新闻的共同点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表现出了低智商的行为。

第一条新闻中的小陈,能够考上大学,应该是在学校里成绩较好的学生,但是如此缺乏生活常识、社交技能,让人不得不质疑,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把人教聪明了,还是把人教傻了?

在第二条新闻中,很多人都感叹于会三种外语的“高素质”人才,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有如此低素质的行为。殊不知,知识不等于素质,两个女人的行为、观者的感叹,都说明了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存在误区。

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有足够知识储备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在大学教育中,就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而轻个人素养培育,结果造成现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高分低能。有人“很傻很天真”,像小陈那样只知道书本知识,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判断能力。更多的人读书出于功利,热衷于获取各种证书和技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理论、系统知识,关于人生、社会的基本素养几乎空白。

一位学者曾说:“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个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很显然,我们现在的大学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人文关怀。

世界上真正成功的大学,都十分强调人文学习。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就认为,大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才是大学教育中无法取代的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里更具创造性,还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更有理想,更有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诚信的缺失

不久前,一位经济学教授谈了他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大学诚信危机:“中国学生申请出国留学,需要教授写推荐信。20世纪80年代,我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对方学校就认可了;到了90年代早期,签名之外还要盖上自己的印章;再过几年,除了签名、盖章外,还要求加盖系、院或大学的骑缝章才行;现在这些都不算了,外国大学在收到推荐信之后,通常还会给推荐教授发函,以确认教授是否真的推荐了此人!”

高校中的诚信缺失已经众所周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教授论文造假事件就会见报一次。还有很多教师靠学术造假,从国家口袋里圈钱。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学术。

上行下效,学生们也纷纷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枪手”队伍。

学术抄袭也是司空见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十糊糊” 的观点在大学生中认同度极高。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中,180位接受调查的博士里,有 60%的人承认,他们曾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们也把这一“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工作后随意违约,频繁跳槽,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普遍反感。

由于很多大学生丧失诚信,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普通人1%的比例。2006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人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更有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行为的后果十分严重,会直接影响真正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有可能让他们上大学的希望成为泡影。其实,不管在大学里有多少获得和失去,不可否认,这几年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还有一代一代的学生要进入大学,不能让他们再失望了。让大学教育回归其本质,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一让校园里的青春卸下沉重,让大学真正成为一代代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