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心灵小站
Home
心灵情感
我们的诚信的世界
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你是否会对不绝于目的盗版光碟嗤之以鼻?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你是否会拒绝一切“善意”的微笑与请求?在人烟稀少的乡间小路,你是否会坦然接受陌生男子的热情相助?在自家的门口,你是否会欣然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踏入家门? 坦率地说,我不会,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和我同样情形的时候,会选择和我同样的答案。在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背后,我们发现了“诚实与信任”的幽灵,它在我们中间游荡,挥之不去。于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面对地铁口“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1 22:54:27
我们为什么道歉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仅是基于法律的,更是基于道德良知的.但中国的现实是,几乎很少有人把道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也几乎不会有人因为良心的声音而站出来承担责任. 道歉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没有人这样说过。当你做下一件不利于他人的事情时,你应当对受到影响的人说声“对不起”,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受过的教育。只是,社会有时具有一种抹消教育成果的效应,当一个人渐渐不再年少,“对不起”会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人的成长,在某种程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1 22:53:45
我不认为我没素质
·谁来为我们的素质埋单 素质与技术有关系吗?先讲个故事:德国人马克来中国学中文,第一天在学 生宿舍住,只听到学生们关门声“咚咚”的,地动山摇。马克摇摇头,感叹中国 学生的素质。等他准备下楼买东西,也要关门了,他按照在德国的习惯,想轻轻 地带上门。哪里知道这门是属驴的,你不用力根本关不上,最后马克也只好素质 不高了一回。 有时候,制门的技术如何,也能决定你的素质。 一对情人牵着手欢笑着跑过马路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1 22:52:48
想象的原则
常有朋友为人际关系而烦恼,也有意无意地向我求教。我总是说一些与人为善的话来安慰他们,其实,我自己也常常为这种事情弄得情绪不安。从小就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对不喜欢我的人和我不喜欢的人,没有特别的办法。也许,这种感情用事,说成优点,叫做重感情讲义气;说成缺点,叫做意气用事,不能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反对自己的人。 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却要干事情,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头,也得了一些教训。首先要讲三点: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千万不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
2012-05-12 11:08:29
总统先生,你好
美国国家档案管理总局保存着一批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近二十封不同时期的小孩写给当时美国总统的信件。通过这些内容各异充满童趣的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即使面对总统,孩子们也可以直呼其名畅抒己见,毫无因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尊卑之感。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不仅表现了美国总统乎易近人的领袖风范,更表现了普通人自尊自信的品格。 给总统写信的孩子也成了总统 1940年,罗斯福总统收到古巴一个12岁男孩的来信。“我亲爱的朋友罗斯福总统”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孩子
tag:
美国
•
2012-05-12 11:09:58
廉洁指导
圣诞节前夕,美国政府属下的机关部门可能会向自己的雇员,即我们所称的“公务员”,重新发布一次所谓的“廉洁指导”。实际上,“廉洁指导”就是一份有关限定接受礼品和宴请的文件。其内容具体详细,文字清楚简明,以便让所有雇员一目了然又牢记在心。以下便是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向雇员颁发的“廉洁指导”。 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全体工作人员:圣诞节即将来临。不少雇员可能会收到与本部门有业务联系的私人或单位送来的礼品或宴会邀请书。现本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美国
•
2012-05-11 23:05:53
屁股与尊严
父女俩乘地铁。 莘庄起点站上车,乘客不多,但车门一开,大家还是迫不及待蜂拥而入抢位子。 父女说着话。读初中的女儿正为一篇作文犯难,老师要求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写。女儿说,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吃饭、做功课、睡觉,有什么好写的。 老爸心想,倒也是的,一时也拿不出主意来。 正思忖间,地铁到了第二站。月台上的乘客,以奥运会的劲头,冲进车厢,直奔空位。 老爸对女儿说,写作的题目就在你眼前。 “写抢位子啊?”女儿问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1:21:51
对子女教育中“三句话”的反思
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这三句话确乎是中国式的,他们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的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的不断重复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究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认真反思。 关于听话 在我们小的时候,每天清晨上学前,父母总不忘叮嘱一句“不要皮,要听老师的话呀”,在日常的教育中也总是一再重申要听大人的话。应该说,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孩子
tag:
中国
•
2012-05-12 11:16:52
完整的教育包括什么
小表弟在本地一所响当当的大学毕业后,在县城高中找了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想,这下好了,姑父姑母可以解放了。多年来,为了供两个表弟读书,姑父姑母包种了20多亩农田,每天最多能睡5个小时。大多时间在菜田间、家里、集市三点一线过来的。 可如今,姑父姑母的操劳并没有停止,说是为了给表弟读书,还欠下3万多块钱。我问,那大表弟已经工作7年多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债?姑母说,他工作第二年,刚攒了点钱,就谈了对象,然后就结婚,生孩子,哪有闲钱给我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1:23:38
如果您有机会养育一个孩子
我的朋友生了孩子,跟自己的妈抱怨,说没时间读书没时间旅游也没时间和朋友坐坐闲聊天;谁想到伊的母亲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冷嘲热讽:“现在你知道你给我添了多大麻烦?”我的朋友当即跳将起来大喊一声:“而且还知道,我给你添了多少人生乐趣!” 许多母亲都像我这位朋友的母亲,她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但是她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养育一个孩子的快乐。她们喜欢把自己扮演成《烛光中的妈妈》,让孩子充满内疚,最好是一生一世的内疚,似乎这样她们才感到满足。还有一些母亲,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tag:
母亲
•
2012-05-12 12:44:20
失踪的生活
1998年的秋天,我把自己的栖身之所从北京的东区搬到西区。西区是高科技区,有很多让我感到亲近的东西,海淀图书城、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颇具气势的绿化带,所有这些都让我感到魅惑。我是野路子出来的人,所受的正规教育有限,没进过大学课堂,早年是拒绝进,拒绝被教育体制洗脑,后来是想进又没有了机会进。所以我在搬往西区时主要一个愿望就是想看着那些曾经风云激荡的著名学府,我知道从那里诞生过一代又一代心智优秀的杰出人物,那些人物让我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从那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1:26:32
大山深处的爱心接力
高高的个头,方脸庞,戴着近视眼镜的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一 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按徐本禹的自述,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 “尽管家里穷,母亲还是经常拿出家里的东西帮助那些更贫困的家庭。”徐 本禹说,“从小我就受母亲的影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1999年9月,徐 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学专业。 “我考上大学后不久,第一次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徐本禹说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3:40:09
大学生,你为什么要父母养活
我希望我们的贫困生不要自卑,不要等待,要自强自立。我们社会、学校、家长、老师、企业,要鼓励、帮助大学生工读自立。国家能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 连续看到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困难的报道,一女生数年捡馒头度日,许多 学生没有路费回家过年,贫困地区三个劳动力收入才能养活一个大学生,等等。 心里非常酸楚。 想到当初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我读的是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国家给生活补 贴,基本可以饱饭度日,自己打一点工,可以买书、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3:38:14
外国人不喜欢我们的哪些行为
礼仪之邦缺礼仪 老外到了中国,从机场出来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告诉你,两个字:混乱。 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老外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的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已乘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 中国马路的生存逻辑是,机动车比人牛,宝马最牛。加上红绿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基本上只起装饰作用,这使老外立即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马路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观看第一次到中国的老外过马路真是一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3:28:47
城里的人们一听口音就轻视我们
因为超生,村领导把我们逮起来了 我是安徽省阜南县人,来北京差不多4年了。我记得当时家乡发洪水(指98年华东大洪灾),把什么都淹了,我们没办法只好来北京找活干。她(指女儿王翠兰)爷爷最先过来北京 的,奶奶那时候得了高血压,也花了一些钱。我们很穷啊,在家没有什么好干的。过了几个月后,我们一家人也过来了。我还有一个干弟弟在北京,他是卖菜的,收入还可以,他让我们来北京,说比呆在家里好,我们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所以就一家人到北京来了。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3:27:18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不久前,一个中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总说谁谁 "哈韩"、"哈日",可却从来听不到有谁是"哈美"的?然后他自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在"哈美"呀! 现在几乎谁都不能否认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正在渗入和统治我们的生活:私车,私房梦,美国式的空调病,广告,美国式的娱乐和奢华消费……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美国是一个人口只有中国 1/5、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的国家,是一个靠各种手段来获取世界有限资源的国家,是一个温室气体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4:18:38
历史上那些死于贫病交加的美国总统们
大约不会有人想到,天下第一强国、富国的美国,它的总统居然有死于贫病交加的,并且还不止一位。 托马斯·杰弗逊 第一个死于贫困的是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他出身贵族家庭,属于富有阶层。 后于1809年3月4日离任,死于1826年7月4日。巧合的是,他竟然与他的前任、政敌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几乎同时离开人世,虽然后来他们的私人关系已经和好。杰弗逊的墓碑上刻着:“托马斯·杰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美国
•
2012-05-12 14:12:25
列车上的瑞典情侣
一 在一趟由北往南的火车的硬卧车厢里,有两个来中国学汉语的瑞典青年。他们是一对情侣,每个人有一个中国名字,男的叫艾力,女的叫西兰。他们在北京读书,利用假期到南方各地旅游。 火车上有许多民工,他们拖儿带女,想尽一切办法挤到硬卧间来,为了能在下铺坐一会儿,或者在走道的空间里站一会儿,总比站在人头拥挤的硬座车厢里舒服。 瑞典青年埋头看英文版的中国旅游杂志,非常认真,以致卖午餐的餐车已经过去了,他们也不抬头叫饭。硬卧铺的人大多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
2012-05-12 14:43:21
公交车上的公德与私德
公交车上常常出现“道德危机”。具体地说,就是青壮健康者不肯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甚至与后者抢座。媒体所披露者,以及我们所亲眼看见者,的确有时令人发指。对此类现象的激烈谴责时有所闻,也有人对“公交车何以成为公德的滑铁卢”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激烈的谴责自然可以理解,冷静理性的思考则尤为可贵。但我注意到,谴责者和思考者都是在“公德”的范围内看待此类问题的,都把公交车上的“道德危机”不假思索地视作了一种“公德危机”。而我以为,长期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中国
•
2012-05-12 14:39:53
你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这是温柔创下的奇迹。 阿谢丽·史密斯,一位26岁的单身母亲,被血债累累的持枪逃犯挟持后, 在镇定和冷静中感化了对方,使其最终挥舞白毛巾向警方和平缴械。一位“美国 英雄”由此诞生,家喻户晓,震撼人心。 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3月11日上午9时,身高1。86米、体重95 公斤的黑人尼科尔斯,在准备出庭受审时,突然抢走一名女法警的手枪,当场将 该女法警击伤。随后,尼科尔斯径直来到8楼审理自己案件的巴恩斯
1
发起了话题 category:
社会
tag:
美国
•
2012-05-12 14:55:24
«
1
2
3
4
5
6
7
8
9
»
Showing
121-140
of
161
items.
文章归档
2014 / 05
2013 / 12
2013 / 10
2013 / 09
2013 / 04
2013 / 03
2013 / 02
2013 / 01
2012 / 11
2012 / 07
2012 / 06
2012 / 05
2012 / 04
2011 / 02
post_tag
中国
美国
爱
孩子
幸福
励志
生活
母亲
父亲
选择
秘密
诚实
心灵
生命
梦想
快乐
时间
恋爱
上帝
婚姻
机会
动物
category
情感
社会
人生
动物
开心
环境
科学
智语
亲情
淡
思想
科技
friend links
GitHub中文
kodi
codewhy教程